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,作为大庆市图书馆资历最老的馆员,张桂荣被称为“行走的馆志”。
1972年,从六号院的东风接待站里那个文化宣传站开始,她和6名馆员一起,书写了大庆市图书馆历史的序章。
书跟井队走
1972年9月,原大庆展览馆分为三家:展览馆、图书馆和文化馆。
21岁的张桂荣选择了图书馆。
她说,当时就是感觉图书馆里都是书,随时都能学习,能提高自己。
跟着张桂荣一起被分到图书馆的还有六个人,他们的工作地点在东风接待站七号院一栋平房,大家也不分岗位,有活了就一起干,采购图书、登记、打包,下基层到钻井队、采油队、油建前线送书。
远的,背上图书倒车去送。近的,就用“小车”推着去送。
说是小车,其实就是用装书的木箱拆开后自制的手推车。
当时的馆长韩树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“小车不倒只管推”。
书跟井队走。就是说井打到哪里,书就送到哪里。
像总机厂、运输东站这些近点儿的地方,就推着“小车”,顶着明晃晃的大太阳,踩着尘土飞扬的土道去送书。
井队的位置不固定,每隔一两个月,图书馆就跟调度室联系,确定好井队的位置,申请用车,带上书去把他们看完的书换回来。
刚开始,经验不足,送书就遇到过下雪天。
有一次,张桂荣跟一个同事到采油四厂送书,遇到下雪天,书送到车就走了,等到张桂荣他们办理好图书交接,公交车就没赶上,两个20多岁的女青年只能硬着头皮在采油队熬了一夜。
而等在图书馆里的韩树才急坏了,通过各种渠道打听,最后终于联系上张桂荣,得知她们被“隔”在了井队,才松了口气。
那时的图书馆没有阅览室,只提供流动送书服务。
馆员们既要送书上井队,还要采购新书,增加库存。
在图书馆里走过半生
1973年,建设新馆计划启动,张桂荣和同事被派往北京采购图书,面对眼花缭乱的出版社和数以万计的图书,他们去了半年之久。
怀孕后的张桂荣虽然不能参加新馆建设工作,却也没闲着,她将图书打包成捆后,依旧去井队送书。
时光在一趟趟送书中悄然流淌,木板车变成了流动图书车,木书箱也变成了铁箱。
1975年,新图书馆投入使用,新馆不仅大了,里面的书多了,还有了独立的阅览室。
自此,图书馆开设了个人借书窗口,张桂荣负责外借窗口工作。
冬天,张桂荣和同事们在没有暖气的办公环境里,打包、分拣、盖章几十万册图书,双手常被冻得不受控制地发抖。
图书馆再次搬新家后,张桂荣负责六层书库,为外借窗口读者提供所需要的图书、送流动图书下基层和五区四县。
来图书馆的人多了,读者凭个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就能办理借书证了。
回忆起那时读者来借书的场景,张桂荣印象最深刻就是“人多”,排队办理借书证的人一直沿着楼梯排到了一楼。借阅登记信息需要手写,馆员柳丽萍从早忙到晚,坐在那里就没有动身的时间。
岁月匆匆,几经辗转,大庆市图书馆成长为气势恢宏、端庄沉稳的现代化多功能国家一级图书馆,张桂荣等“老”馆员们,也陆续从奋战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,但他们投入到图书中的热忱,还留在每一本书、每一排书架、每一个磁条中。
空闲了,张桂荣捧起书。她说,习惯了,我在图书馆里走过了半生。
记者:谷淑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