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核心提示
18岁那年,宋继阳怀揣梦想从吉林白城农村来到大庆,从零开始学习电气焊技术。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,他不仅在大庆站稳脚跟,还结识了相伴一生的爱人。
如今,40岁的他拥有了自己的公司,妻子经营着一家快递驿站,夫妻俩勤勤恳恳,把大庆当成了第二故乡。
8月12日,记者见到了宋继阳。他的创业故事,是无数外来务工人员在大庆奋斗的缩影,苦中有甜,充满希望。
闯:从学徒到技术能手
2003年,宋继阳初到大庆,投奔在这里工作的老叔。为了谋生,老叔给他找了一家特种焊接加工厂当学徒。“那时候每个月交400元学费,厂里供吃供住。为了多学技术,我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干活,晚上11点多才休息。”回忆往事,宋继阳感慨万千。
学徒一年后,他掌握了焊接技术,但没有电焊工证,找工作依然受限。于是,他又去油田安装公司进修7个月,考取了电焊工证。此后,他开始修锅炉、焊管道,常常早晨5点开工,干到凌晨一两点。
“那时候年轻,虽然累,但想着一定要在大庆闯出点名堂。”他说。
2012年,宋继阳遇到了一位做油田配套设备的老板,工作逐渐稳定下来。他深知,自己没学历,只能靠手艺吃饭,因此对待每一份工作都格外认真。
他坚信干好活才是硬道理,只有踏实干,才能在这座城市扎根。
甜:爱情与家庭的温暖
在外打拼多年,父母一直惦记着他的终身大事。2012年,家里给他介绍了一个在白城打工的姑娘。两人起初靠电话联系,用ip卡一聊就是个把小时。一年后他们见面了,彼此都很满意,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结婚时,宋继阳一无所有,但妻子毫无怨言。2013年,夫妻俩一起来到大庆,租了一间小屋,妻子外出打工,他继续从事焊接工作。2014年,他们的女儿出生,为了给孩子落户,夫妻俩在八百垧买了一套小房子,花了14.7万元。“虽然不大,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。”宋继阳笑着说。
随着焊接技艺日渐精湛,宋继阳接到的活计越来越多,家境也逐渐改善。2015年,他考取驾照,添置了家庭第一辆汽车;2016年,儿子出生后,他们又在银浪测井小区换购了一个80多平方米的新房。搬入新居后,夫妻俩将农村的父母接来同住。
有了老人帮忙照料孩子,妻子重新走上工作岗位,后来更是在家附近盘下一家快递驿站,既实现了增收,又能兼顾家庭。这个曾经白手起家的小家庭,如今已在城市稳稳扎根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孝:为父治病掏空家底
2022年,宋继阳成立了“三洋金属加工部”,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诚信经营,很快在业内站稳脚跟。
然而,事业刚有起色,命运却给了他沉重一击,父亲被查出肝癌。为了给父亲治病,他放下工作四处求医,前后花费50多万元,几乎掏空了家底。幸运的是,经过治疗,父亲病情稳定下来。
为了让父亲安心养病,他特意在郊区买了一个大棚,让老人种菜锻炼身体,既能活动筋骨,又能享受田园乐趣。“父母辛苦一辈子,现在该享福了。”他说。
如今,宋继阳的业务越做越大,从本地扩展到全国,经常到各地安装锅炉,客户好评如潮。
家里条件好了,他换了一辆20多万元的车;妻子的驿站也经营得红红火火,成为社区的便民枢纽;两个孩子聪明懂事,父母身体健康,晚年生活悠闲自在。
赞:这座城市给了我机会
谈起大庆,宋继阳充满感激:“如果没来大庆,我可能还在农村种地,是这座城市给了我机会。”他认为,大庆作为能源城市,管道施工、焊接需求大,为像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。
“现在国家对创业者的政策越来越好,我们更有干劲了。”宋继阳说,虽然自己和妻子都是外地人,但早已把大庆当成了第二故乡。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,也为它的繁荣感到自豪。“城市在变,我们也在努力。只要肯吃苦,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。”
从一名普通的焊工到小老板,宋继阳用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。他的创业故事,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:奋斗,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。
记者:邹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