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万毫升,200余次
230多个无偿献血证
如果每200毫升能“救”到一个人
32年,许长军“救”了600多人

这份坚持
许长军,我市个人无偿献血第一人。
8月25日,市中心血站刚上班,许长军就来排队了。
今天,他是来无偿献血小板的,两周一次。
期间,有急需救命的患者,在指标合格的情况下,他也会“救急”。
穿起志愿者的红马甲,在等待检测结果的时间里,他又担起了志愿服务的职责。
许长军决定无偿献血,不是一时头脑发热。一个原因是他父亲生病给他的触动,另外一个是电视里无偿献血的宣传,“献血能救命”在他头脑中萦绕,他开始留意与无偿献血有关的信息。
1993年1月,许长军第一次来到血站无偿献血。因为不熟悉环境,他向人打听的时候,一工作人员打趣“小伙子缺钱了”?
在那之前,我市无偿献血的都是由单位组织,或者个人有偿献血。
别人是在开玩笑,许长军却没笑,他很认真地回答:“我是来无偿献血,帮帮有需要的人。”
这句话,就像他的誓言,之后的30余年里,他不但自己坚持,还用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,宣传着无偿献血。
他进校园、社区宣传,组建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。
到外地出差、旅游时,也不忘献血。
血脉相连
他说,每到一座城市无偿献血后,走在大街上,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,他就会想,这些人中可能就有身体里流淌着他血的人。那么,他就跟这座城市血脉相连了。
目前为止,他已经在20多座城市无偿献血。
“跨进这些献过血的城市,我就倍感亲切。”许长军说。
为了献血,许长军加强身体锻炼,原本一斤左右的酒量,毅然戒了,常年保持着清淡饮食,尤其献血的前两三天。
有一次,许长军接到“求助”,第二天到血站来献血的时候被告知不需要了。于是,回到家,许长军吃了一盒方便面。结果,第二天,又接到需要血的通知,再检测,不合格。
为了不让类似的情况再发生,不再看到患者家属眼中的失望,他让身体时刻准备着符合献血的状态。
看着许长军在无偿献血这条道上的执着劲儿,有些人忍不住胡言乱语,他们说献血就像吸毒,时间长了不把血放出来,血管不舒服。
这话让许长军很生气,从1994年到1996年期间,许长军间断了献血。
不献血,却没影响他宣传无偿献血。近两年时间里,他用自身的健康状况打了那些说话没依据的人的脸。
之后,他继续坚持定期无偿献血。后来,听说能献血小板,而且,需要血小板的患者都是重症后,许长军开始两周一次无偿献血小板。
延续这份光
30多年的坚持,许长军荣获的证书、奖牌装满箱。
旅行箱打开的那一瞬,耀眼的红铺满了一整箱,其中有几项荣誉是独一无二的。
许长军告诉记者,有一块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奖牌,我市仅他这一块,之前一届是奖杯,之后都是证书;无偿献血特别促进奖,也仅他这一届设了这个奖项;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,需要荣获3次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才能“换”这个终身荣誉奖,他已经荣获了7次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;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终身荣誉奖,这个需要常年做志愿服务。
“让我最激动的还是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。”许长军语气里有着激动。
在这些荣誉中,一塑料袋单独装着的信纸很是惹眼。一张张翻过,上面的字迹略显稚嫩,没有华丽的辞藻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
许长军说,这些都是他曾帮扶过的学生写来的信。前些年,每次单位组织献血后,都会给一些帮助。许长军觉得,既然是无偿献血,就不该用钱来作为回报。于是,他把这些钱攒在一起,通过相关部门协助后,捐给了家庭困难的学生。
这些孩子通过学校或老师联系到许长军后,给他写信表示感谢。其中还有给他邮山货的孩子,有一次,一个孩子给他邮来了一种野菜,许长军不知道怎么吃,那时还不像现在手机能上网,就四处打听,终于找到认识野菜的人,请教了做法后,一点儿都没浪费的把野菜做着吃了。
也有孩子给他写信,希望能来大庆看他,被许长军拒绝了。他说,让孩子们把精力放到学业上,有一天,有能力了,多帮一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,让有“困难”的人少一些,多一些“温情”。
在许长军230多个无偿献血证中,有一个样式很特别,上面写着“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”。这是他到香港出差时,先去了无偿献血,接着就开始宣传无偿献血。
他说,曾听人说,血型影响性格,他希望从身体里输出的血液能一同将他无偿献血的这份光带过去,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,让更多的生命因为得到及时救治而“重生”,让这份温暖的光不断地延续下去。
记者:谷淑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