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造后的青龙湖“水清岸绿”。图片由龙凤区水务局提供
初秋的青龙湖畔,碧波荡漾,芦苇摇曳,市民们或漫步栈道,或骑行健身,享受着“水清岸绿”的生态福利。谁能想到,这里曾是粉煤灰堆积的“灰池子”?近年来,龙凤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,投资2200万元实施系统性生态修复,让34.4万平方米的青龙湖实现“生态逆袭”,成为集排涝调蓄、休闲娱乐、文旅融合于一体的“城市绿肺”。
破局:从“遮窗灰”到“生态湖”的民生工程
时间的指针拨回1990年,彼时的青龙湖还是大庆油田热电厂的贮灰池。“大风吹过,漫天粉尘能把人眼睛糊住,窗台天天积黑灰,常年不敢开窗。”龙凤区居民王大爷的回忆,道出了当年的环境之痛。粉煤灰不仅污染空气,排入水中更会造成水质恶化、河道阻塞,这片天然湖泊成了周边居民的“心头堵”。
改变始于对民生的牵挂。贮灰池迁建至龙凤镇小西屯后,龙凤区并未停下脚步。2021年,一场系统性改造工程启动:降低堤岸打开景观视野,修建环湖路、健身广场、运动区与儿童乐园,以运动为主题的青龙湖体育公园拔地而起,让这片沉寂的水域重新“活”了起来。
攻坚:科学治理构筑“水生态屏障”
“城市建设,要让居民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。龙凤区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指引,用科学治理为幸福河湖“筑基”。
为全面了解区域内河湖状况,龙凤区聘请第三方公司开展全面健康评价,通过长期水文监测和生物多样性普查,摸清浮游生物、底栖生物、鱼类等群落现状,形成详实的“健康档案”。此外,龙凤区组织水利、生态环境、规划等多领域专家,共同编制河湖治理实施方案,明确锚定“生态健康、水清岸绿、安全流畅、人水和谐”的目标,为河湖治理绘制了清晰的蓝图。在管理机制上,龙凤区精准划定河湖管理范围,建立起三级河湖长制度,将管护责任细化到每个单位、每个人,确保河湖管理“有人管、管得好”成为常态。
投资2200万元的排涝调蓄项目更是“点睛之笔”。2座雨水一体化泵站、8座雨水井筑起防汛“安全网”;1900平方米荷花亭亭玉立,5574平方米芦苇菖蒲摇曳生姿,14000平方米绿化铺就“绿色地毯”。如今,青龙湖全年平均水质达ⅳ类,健康评价结果为“健康”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绿肺”。
赋能:文旅融合激活“四季经济”
生态蝶变后的青龙湖,成了承载欢乐的“幸福容器”。以青龙湖为核心,黎明河为轴线,这片水域与森林、绿地有机相融,真正实现了“四季可游、步步皆景”。
春日的湖畔是风筝的海洋。龙凤风筝节上,树上挂的、空中飘的风筝五彩斑斓,孩童们在桌前涂鸦,市民们迎风奔跑,活力与希望随风筝一同升空。
夏日漫步“龙尾屿”,800米小径串联起路灯、花草与200米栈桥,湖风送爽、花香袭人,彩色环湖路将所有美景编织成画。
冬日的青龙湖是冰雪的世界。中国·大庆职工冰雪嘉年华活动中,雪地大滑梯、雪地悠波球等近20个项目让笑声此起彼伏;1.6米高的超大火锅在雪地火锅节惊艳亮相,麻辣锅、木炭火锅等风味开启味蕾狂欢;十二生肖冰雕、祈福树则成了拍照打卡热点。
2025年“营动中国”中俄韩三国青少年雪球大赛更让这里成为国际舞台,240名运动员激情竞技,让青龙湖的名字响彻中外。
青龙湖的幸福故事不止于湖畔。
紧邻的龙凤湿地,荷花映日、芦苇摇曳、水鸟翩跹,栈桥漫步间尽览湿地生态之美;不远处的“中国坑烤第一村”铁东村,农家小院里的坑烤美食香气四溢。从赏湖景到游湿地,再到品坑烤,一条无缝衔接的旅游线,让幸福体验不断延伸。
如今的青龙湖,各级河湖长与“民间河长们”仍在默默守护,他们的身影是“共建、共治、共享”幸福河湖的生动注脚。从“灰池子”到幸福河湖,青龙湖的蜕变不仅是一部生态治理史,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史。这颗大庆东城区的璀璨明珠,正以水清岸绿的生态之美、文旅融合的活力之姿,续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幸福篇章。
记者:徐卫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