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西宾社区网格员和党员志愿者慰问辖区特殊家庭(低保户)。
8月8日上午,记者来到萨尔图区铁人街道,刚进院子,就被办公楼正前方的文化长廊所吸引。刷了红漆的木框中贴着展板,铁人精神的内涵、铁人故事等生动呈现。驻足观看,一排排展板上,文字配合着图片,让历史画面跃然眼前,也让大庆精神(铁人精神)“走”进了人们心里。
铁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铭莉向记者介绍说:“街道里的事务大都是家长里短,最辛苦的就是网格员。作为全市唯一以‘铁人’命名的街道,我们街道的网格员有点儿不一样——她们不仅兜里揣着‘民情本’,还带着铁人精神去‘串门’。”
记者跟着刘铭莉来到会议室,一名头发花白的大爷率先站了起来:“听说记者来采访,我们特意来夸夸‘丫头’。”
说话的大爷叫王德有,今年71岁。他要夸的“丫头”,是铁人街道的网格员小崔。
工资卡认证弄不明白了,找小崔;看病网上挂号不会,找小崔;陌生人给鸡蛋和挂面让去听课,问小崔……王德有大爷笑着告诉记者,小崔就是他们两口子的“大管家”,他们现在已经离不开小崔了。
小崔全名叫崔美晶,是奔二社区第二网格网格员,负责8栋楼346户629人。“我们街道以‘铁人’命名,所以我们工作干事都憋着一股劲儿,不能辱没了‘铁人’这两个字。”崔美晶说,街道室外的展板上,写着一段铁人王进喜曾经说过的话:“我是个普通工人,没啥本事,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,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,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。”这句话,一直深深地激励着她。“每名网格员都有一个‘民情本’,在千百次的入户走访中,‘民情本’上记满了家长里短和工作上的差距。”
“这户人家比较特殊,夫妻俩身体都不好,家中俩儿子都患有先天性脑瘫。”记者跟随网格员高金凤一同入户,也就是她们口中说的“串门”时,发现高金凤对居民家的事情“门儿清”。一进屋,两名患有脑瘫的“孩子”看到记者,畏畏缩缩地往家人身后躲,可当他们看到高金凤时,却笑着挥手打招呼。“对我熟悉了,把我当成了亲人。”高金凤说。
“像铁人王进喜那样跳进泥浆池,我们没这样的机会,但我们可以用这种精神守护好社区家园。”今年46岁的网格员李春艳说,对于新人网格员来说,走访入户是必修课,可对于老手网格员来说,“串门”才是最好的入户方法。
大庆精神(铁人精神)能在铁人街道每名网格员心中生根发芽,且她们能带着这种精神去服务群众,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“上课”——铁人讲堂。
“‘宁肯少活二十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!’64年前,铁人王进喜一声怒吼,把大庆精神融进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。今天,我们站在基层治理的‘硬地层’上,仍然需要靠这种精神,来做好社区工作。”前不久,铁人讲堂内,市委党校车魏婷教授以充满力量的话语开启“实干担当”主题党课,台下的街道干部职工和辖区党员们凝神倾听。
“我们将大庆精神(铁人精神)传承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,通过建阵地、创品牌、优服务,让大庆精神(铁人精神)在新时代基层工作中落地生根。”刘铭莉说,铁人讲堂是街道传承大庆精神(铁人精神)的核心品牌,通过整合辖区红色资源、文化资源,讲堂下设“七坛”,从讲师坛的党课宣讲到实践坛的志愿服务,从读书坛的理论学习到艺术坛的文艺创作,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庆精神(铁人精神)可学可做。自2016年以来,这里已举办专题活动40余次、现场党课18次、千人以上网络直播党课5次,让精神之声传得更广。
铁人街道还打造了“三汇三强”党建品牌,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。面对12345、12319热线收集的群众诉求,建立“快接、快办、快结”机制,年初以来办结诉求77条,满意度100%;依托“红色议事厅”“凉亭夜话”,让居民成为治理主角,累计解决民生实事50多件、邻里纠纷200余件。
居民有笑颜,网格有温度,铁人街道让大庆精神(铁人精神)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新光彩。“我们会继续把大庆精神(铁人精神)融入每一项具体工作,以实干担当回应群众期盼,让精神传承在网格服务中结出更多幸福果实。”刘铭莉说。
记者:韩冰 实习记者:韩炜怡 胡意浛